校友访谈录
文化“两创”丨“言传中感悟身教”金沙js9线路中心哲学社会科学校友访谈录丨王千马:在旷野中钟情文字的少年,依旧在好奇打望新世界

校友介绍:王千马

王千马,金沙js9线路中心文学院1997级本科生,曾供职《齐鲁晚报》《青年时报》等媒体机构,后作为杭州果祯文化创意有限公司CEO,运营自媒体公众号《吾球商业地理》,作为“中国商业地理写作第一人”,著作众多,出版有《恰桐城少年》《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宁波帮:天下第一商帮如何搅动近代中国》《新制造时代:李书福与吉利、沃尔沃的超级制造》《大国出行:汽车里的城市战争》等数十部作品。主编《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不焦虑的青春》。2023年出版的《城市战争》获选中国出版集团2023年度优秀主题出版物,获选“新华荐书”2023年度十大好书。

图一 王千马(右一)和书友们的交流

历久文心,热爱弥坚

谈及对文学之路的选择和坚持,王千马把对文字的热爱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作为一个从小乡村走出来的学子,文字帮我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从那些文字中,我看到了有别于我存在的世间百态,以及江湖恩怨,儿女情长”。正因如此,他喜欢上了文字写作,并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作家。他生动地描述说,他曾想象自己是白袍小将,手下有万千文字小兵供他驱驰,这是人生一大乐事!正是这种热爱,驱使他来到山大中文系继续深耕,同时,他也知道自己功力不够,需要不断学习和训练。可以说,选择山大中文系,对文字的热爱既是前因,也是后果。

在学校求读期间,王千马深为母校文史哲的根基所折服,他回忆道,那时他只关心“文”,却没想到,“文史哲”这三个字像个预言,告知他要从事好文字工作,需要打通三者。如今从事中国商业地理研究,他更是悟到,没有好的史学和哲学基础,任你有如椽大笔,也写不出深度文章。回想青葱岁月,他很感谢有无数名师诲人不倦,也感谢有学校和文院诸座图书室——那些丰沛的藏书如春雨一样滋润心田。与此同时,王千马也在不懈地尝试创作,他回忆在《齐鲁晚报》刊发的文字,“尽管只是几句话,还是边条,而且署名‘徽人’,但它却是我第一次见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印”。这些文字变成阶梯,鼓舞和训练了他,让他对文字一步步更有感觉。

图二 报纸的专题报道

历久文心,热爱弥坚。文心正在于,过去的自己和当下的自己共享一片热爱:“常想起当年10号楼的225宿舍,当宿友们为考研而去上晚自习时,我却打开台灯,就那橙黄的灯光,书一纸心情,感觉时间就像停留在那一刻,到今天,我心永恒。”正是在旷野中钟情于文字的少年,正是在山大中文系里笔耕不辍的青年,成就了现在的作家王千马。

深耕价值,发掘世界

毕业后,王千马经历了从纸媒工作到新媒体工作的转型,并选择了区域经济和人文历史的话题进行深耕和发掘。谈及新旧媒体的转化,他指出了颇多有深度的见解。一方面,他认为,从纸媒进入新媒体,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尽管有些不舍,但只能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他说,自己还是喜欢报纸的样子,每想起版式、标题、采写、广告、发行等与报纸有关的元素,还是心有戚戚,“这是每一个被旧时代渲染的人,都有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当然,人类之所以在不断进步,正在于他们喜欢回望的同时,依旧坚定地前行”。另一方面,他也深切地看到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中,内容品质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现状。王千马认为,自媒体的兴起,让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的使用者大行其道,这带来的只能是网络上的各种奇形怪状。某种意义上,自媒体作为新时代的传播媒介,微信、微博等平台给其带来了病毒式传播的特性,只要点燃了民众的情绪,就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得以广泛的传播。这既倒逼传统的传播路径予以改变,但也容易导致精英意识消亡,为了生存,他们只能不断地“下沉”,并被同化,最终劣币驱逐良币。

图三 大三时期,和外系一同学骑车上北京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王千马清晰地定位了自己的工作和价值。“感谢当年纸媒时代对我的培养,尽管当下流量为王,但是我知道一篇好的文章,还是需要好的文字,好的立意,好的视角。”所以,他既重视自媒体时代那种强悍的“引爆”作用,但也不纯粹追求所谓的爆款,而是希望能用自己的积累,自己的才识,自己的深度,给更多的人带来更多的价值,换句话说,就是从单纯追求效率转向追求效果。王千马指出,在未来,他还将继续选择区域经济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深度写作,这既源于他保持着少年般的对世界的好奇,也源于他认识到,对世界的发现绝对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搞定的,而需要经年累月的深耕。面对短平快的文化载体对深度文章的冲击,王千马做出了这样的回答:“自媒体时代的阅读习惯,尽管让长篇大论逐渐失去市场,但是碎片化的知识也不能构成系统化的学习效果。我坚信好的东西也还会且一定会受欢迎。只不过在当下这个短平快的时代,我得思考如何将自己的理想与实情相结合,从而推动价值在传播中得以最大化”。

图四 毕业前留念

文化底蕴与文化再生

谈及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王千马结合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工作和春节期间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和安庆的经历,指出了“文化自信源于文化底蕴,文化底蕴要再生出文化力量”的观点。他说,“今天我们一直在强调‘文化自信’,文化的自信从哪里来,就是从文化底蕴当中来。正是基于这种文化底蕴,我们很多在外的桐城人、安庆人都把自己的腰杆挺得绷直!因为我们不曾比别人差!”进而,王千马谈到自己之所以做“吾球商业地理”,探访中国大地上的无数名城,就是为它们寻找前生今世的同时,也为它们寻找曾经的自豪,骄傲,以及底气!

进一步展开,王千马提出,不懂如何转化成生产力的文化是死的,或者说,没有灵气的。“今天的城市发展迅速,但大多千篇一律,唯有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为其赋予有别于他人的特质”,王千马举例了桐城的六尺巷,它在过去是传统礼让的象征,但在今天,被当地法院予以创新性的改造,将这一典故所蕴含的“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精神注入纠纷化解,并以“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从而针对基层矛盾纠纷凸显、种类多、化解难等问题而推出予以创造性解决的“桐城经验”。这无疑是传统文化的再生、再造所能引爆的巨大力量。

校友寄语:独立,秩序,常识,尊严,绽放

王千马曾经就70后、80后、90后之间的代际关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指出代际冲突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是人为制造的歧视,并在2010年出版的《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中说明,新生代虽然更加追求个性和自由,但是仍然面临独立的人生问题,“我们无疑希望这些一开始被当成小皇帝的他们,要懂得独立首先是从思想上独立,也要意识到,独立是很需要坚持的事情,换句话说,独立就是单脚也要站立……”

王千马认为代际之间的冲突存在着某种轮回,“就像当年的80后单挑50后60后70后,今天的00后,则单挑70后80后90后!这是推动社会前行一种勇气和力量!”他指出,我们需要这种代际的冲突,既因为这种冲突其实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更因为它也进一步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希望新的冲突带来新的解放,新的创造!

最后,王千马将书中列出的五个关键词——独立,秩序,常识,尊严,绽放——郑重地送给未来的每一代年轻人:“我们首先得找到自我,认清价值才能张扬个性、独立思考;其次,个体认识有差距,所以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甚至国家或民族之间不一定完全协调,所以必须具有法制意识并尊重秩序;再次,个性在秩序规范下,我们还需要思考历史、眼观世界,这就是所谓常识——事实上,尊严其实也是常识的核心价值。它和水、空气一样,和每个个体紧密相连。我的朋友傅国涌先生就说,尊严源于个人,也最终归结于个人。进而,懂得社会常识、尊严之后,便是追求自我实现——个人的幸福花朵经历自我完善的全过程之后终将绽放——此时,世界因你而不同。”

文:谢润芊